产业数字化,是数字化和产业的融合产生的价值,从产业的一、二、三产业类型来区分,主要是农业产业数字化、工业产业数字化和服务业产业数字化。
曾几何时,政府产业数字化,居然成了 各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主要方式。
大多数政府在大搞 数字经济 招商时,首先提出 政府 这个项目要投资多少,那个项目已经准备了多少预算,以此来吸引企业入驻,实现 数字经济发展。
以政府数字化项目来招商,需要政府不断地投入财政,不断地对企业进行项目输出,企业落地,也就是为了项目而来。
经常有,为了拿到政府几千万的 数字化工程,某企业在当地注册了一个公司,在项目验收结束后,余款收回后,没有后续项目了,本地的公司,也就注销了。
这样发展数字经济,缺乏了对企业的在本地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估,缺乏了对企业为本地数字经济发展的持续贡献能力评估。
某些政府埋单了头部的企业的部分工业互联网平台费用,还必须每年为企业提供补贴,让企业活下去,而头部企业在本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化经营呢,却丝毫没有什么收益,政府考虑的数字经济,仅仅是品牌大,技术强吗?对本地不产生价值,勿需考虑在内吗?
数字经济,既然是经济,就是企业要有市场化能力,而不是靠着政府的财政,搞起来的表面的数字经济,为什么这么说,产业数字化,是给农业带来赋能、给工业带来增值,都是有数据可以衡量,而政府的产业数字化,带来什么收益呢,有什么政府财政收入可以看到增长呢,增长最多的可能是政府财政更多的投入。
所以,政府在发展数字经济的时候,绝对不能把 政府产业数字化,认为是数字经济的主导和未来。
大多数政府可以以政府产业数字化 项目 为 撬动,重点招引对城市 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有长期贡献能力的企业,以此为招标的约束条件,来揭榜挂帅,让真正的数字经济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鼓励和支持。
当前,我国的数字经济,为什么 难以 大规模展开,主要在于 众多数字经济企业,已经习惯了 信息化、电子政务、数字政府的 政府埋单的快钱模式,而对于产业数字化需要的深入产业,服务产业的长效运营模式,难以适应,他们依靠政府产业数字化,在日益激烈的红海中搏杀。
某省会城市,近亿元的智慧水务项目,政府财政埋单,引得数十家央企,和央企联合体进场搏杀。
某县,一千多万元的大数据平台项目,政府财政埋单,引得100余家各类企业,争先恐后地进投标参与。
而在智慧城市、智慧农业、工业互联网 方面的项目呢,凡是遇到 政府财政埋单的,就是疯抢,凡是政府不埋单的,就少人问津。
这样的没有模式、没有技术的集成商企业,发展的再多,对我国的数字经济有什么价值吗?
数字经济必须到产业中去,必须为城市带去经济价值,
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以此为目标,联合业界不断探索和推进“数字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路径”,让真正的数字经济长效运营企业,落地地方,服务地方。